河南巩义用智慧工业和文韵诗意擦亮名片
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市品牌传播指数全省第一
河南巩义用智慧工业和文韵诗意擦亮名片
河南省巩义市,这座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得名的城市,如今正上演着一场场关于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精彩戏码:在河南中孚高精铝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孚高精铝材)车间内,一卷卷高端铝材产品排列整齐,几天后,这些产品将被运往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被加工成易拉罐等各类铝合金应用产品;而在杜甫故里景区,讲解员已整理好汉服,准备迎接今日首批体验“唐诗研学”的学生……
南依嵩山,北濒黄河,巩义市不仅是河南省首个“千亿县”,更凭借工业、文化、民生的多维突破,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市品牌传播指数全省第一,让“诗圣故里 河洛巩义”的品牌形象在全国县域中崭露头角,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书写着城市品牌的新篇章。
千亿元铝产业
绿色转型密码
作为巩义最具标识度的产业名片,铝加工产业的绿色蝶变是其品牌传播力的核心支撑。走进中孚高精铝材的智能化车间,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勾勒出硬核实力。吨铝碳排放量仅为原铝的5%、再生铝使用比例达60%,这些数据背后,是传统铝产业从高耗能到低碳智造的跨越。
作为全国最大的铝板带箔加工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瓶盖料占据全国30%的市场份额,全国每3个易拉罐盖中就有1个产自巩义。目前,巩义已形成从电解铝、铝加工到再生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200多家铝加工企业支撑起每年600多万吨铝产品的全球供应网络。如今,豫联集团、明泰铝业双双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600家。2024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巩义蝉联工业百强县,排名居河南省内第一。
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为城市品牌注入未来动能。依托中科清能氢液化关键装备“链主”效应,巩义瞄准“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建设零碳产业园,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发展。新材料产业园拔地而起,已建成的12个小微企业园累计入驻企业850余家,特色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壮大,形成了高精铝、新材料、特色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我们要让‘巩义制造’既有传统优势,又有未来竞争力。”巩义市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局长刘金刚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
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让品牌更有含金量。目前,巩义有高新技术企业超240余家,1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8%,远超全国县域平均水平。
在明泰铝业的研发中心,工程师们正突破高端铝材性能极限。“过去高端铝材依赖进口,如今我们的高强韧材料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3C电子产品等前沿领域。”研发中心技术部李部长的话,道出了巩义工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突围”的转型底气,这也是其品牌传播指数持续领跑全省的关键动力。
五千年文明
活态传承样本
如果说工业是巩义品牌的“筋骨”,那么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便是其“灵魂”。作为河洛文化核心发源地、诗圣杜甫的故乡,巩义坐拥7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双槐树遗址的发现,更是为其注入“华夏文明之源”的厚重底色。
“大家看这个‘北斗九星’陶罐阵列,5300年前的先民就用它观测天象,这可是早期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在双槐树遗址考古现场,讲解员指着出土文物,向游客讲述“河洛古国”的故事。这座面积达117万平方米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以家蚕牙雕实证了“丝绸之源”,被考古学家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目前,巩义正加快推进双槐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未来这里将建成博物馆与研学基地,游客可通过数字化技术“穿越”回仰韶文化时期,亲手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我们要让5300年文明不再藏于地下,而是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IP。”巩义市文物局局长朱星理表示。
而诗圣文化的活化传承,更是巩义独有的文化标识。在杜甫故里景区,“少年杜甫读书处”复原了唐代书斋场景,孩子们穿着汉服,跟着老师诵读《春望》《登高》,沉浸式感受唐诗魅力。“以前孩子觉得古诗枯燥,参加完研学活动后,主动要求背杜甫的诗,还会追问诗里的历史故事。”来自郑州的家长刘女士说。“诗圣IP”不仅带动文旅消费,更让巩义成为“唐诗研学”的全国热门目的地。
乡村文旅的创新实践,让文化品牌更具烟火气。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依托42处中晚清古建筑群,建成写生艺术基地,吸引29所高校达成合作,唐三彩陶艺馆让非遗技艺产业化,每年万名写生爱好者让古村落焕发艺术生机。巩义市涉村镇石居部落深挖豫西抗日根据地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生态+乡村”发展模式,成为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巩义市小关镇南岭新村凭借80%的植被覆盖率,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旅游资源,让生态红利惠及村民。从石窟寺的飞天壁画到康百万庄园的“留余”祖训,从北宋皇陵的石刻艺术到慈云寺的佛教文化,巩义让千年文化在当代绽放光彩,为城市品牌注入独特魅力。
2024年,巩义成功入选“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位居第31位,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今年前三季度,巩义市接待游客达1521.3万人次,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336万人次。
民生温度炼就
“幸福品牌标杆”
城市品牌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认同与收获。巩义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将品牌建设融入民生改善的细微之处,让“幸福巩义”成为最动人的品牌名片。
巩义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一荣誉的背后,是巩义“把民生支出花在刀刃上”的坚持。近年来,巩义不断加大民生支出,投入到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赢得群众口碑。
教育公平是最受关注的民生亮点。“以前我们这里是城中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市区学校差别很大,留不住学生。自从加入子美小学的教育共同体,总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就一直向这里倾斜,子美小学的老师,尤其是教学骨干也都来支教。我们这里的老师轮流到总校交流学习,校容校貌也有了很大改观。共同体通过专递课堂,每周进行集体教研。附近群众对我们学校也从观望到认可,再到信任,学生人数从原来的 274人增加到现在的795人。”巩义市第六小学校长张继锋如数家珍地谈起他从子美小学来到第六小学的亲身感受,这些变化源于巩义58个教育共同体的建设。
巩义“名校+薄弱校”“名校+乡村校”的教育共同体模式打破了教育壁垒,通过统一管理机制,搭配分包督导、考核评价创新等举措,城乡、校际差距持续缩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地见效。如今,在乡村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互动有序、气氛活跃成为常态。
“教育共同体不仅让资源流动起来,更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巩义市教育局局长张宏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一做法已成为全省教育均衡发展的典范。
养老与医疗的完善,让幸福触手可及。在杜甫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86岁的张大爷正跟着护理员做康复训练:“我们这些老年人在这里能吃饭、能看病,还有娱乐活动,很舒心。孩子们在外工作也放心。”目前,巩义已建成11个镇域养老服务中心、173个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城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初步建成,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更便捷的养老服务。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更是走在全国前列,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成果展。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品牌加分添彩,也让企业感受到“巩义温度”。2024年,巩义推进21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共计792个“免证可办”事项;全年开展代办帮办服务6998次,周末无休办件6122件。优质服务吸引众多项目落地,2024年新签约项目91个,总投资602.47亿元。今年10月,巩义“多举措破除跨境贸易壁垒”案例入选全国县域营商环境年度创新十大案例。民生与营商环境的双优,让巩义品牌建设更具吸引力与公信力。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