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靠一张画像就能抓到逃犯?古代人抓逃犯的方法

镜楼文史 时间:2023-06-19 17:47 浏览:
       以前看古装剧时,总能看到一些百姓围着官府张贴的通缉令议论纷纷,而通缉令上面逃犯的画像,真的是丑得不忍直视,估计连逃犯的亲妈看了会认不出来。本来画得就像逃犯本人,要是逃犯再稍微乔装打扮一下,那不就更难抓到他们了吗?

海捕文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通缉令,有犯人逃跑时,官府就会发布这样的文书,然后让全国各地衙门的捕快去抓人。而海捕文书上也就只有犯人的基本信息和画像,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捕文书出现在春秋末期,当时楚平王要杀伍子胥,而伍子胥听到风声后就逃跑了,于是楚平王就让人画出伍子胥的画像,张贴到全国。

影视剧中这种靠大头贴抓法人的法儿,应该是不靠谱的,事实也确实如此。要说通缉令,在甘肃省肩水金关遗址中,出土了现今的最早的一份通缉令。这份通缉令作于汉代,是写在竹简上的。这份通缉令,名为《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它通缉的是一个叫「丽戎」的女人。这女人与广陵厉王刘胥有关系,刘胥是汉武帝的四儿子,因为不满汉宣帝主政,就花钱请女巫诅咒汉宣帝,结果被发现了,后果很严重。自个儿被赐死了不说,连带着身边亲近的人也都遭了秧。

这篇简牍前半部分介绍了逃犯的大致信息,如:「外人,一名丽戎,字中夫,前太子守观奴婴齐妻」而后描述了一下「丽戎」的成长经历,又描写了一下她的长相:「为人:中状,黄色,小头,黑发,隋(椭)面,拘颐,常戚额,如颛状,身小长,托瘦少言。」她中等个子,肤色黄色,头小,黑色头发,椭圆形的脸盘,下颚如狗形,经常皱着眉头,身微曲,体型瘦长,很少讲话。

各位,脑补出这女人长啥样了吗?

其实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身份证明制度了,如果没有规定的身份证明文件也不能入住客栈、出关等等。而这就大大增加了犯人的逃跑难度,最后等待他的也只有死路一条,就连一些和尚也有专门的身份证明文件。由于古代的科技一直都不是很发达,所以各个朝代都会进一步完善身份证明制度。

比如朱元璋,他就被发文书「海捕」过,偏偏他又长了一张如此有特色的,鞋拔子脸,实在太好认了啊有木有!于是只能被迫流落到皇觉寺,当和尚去了。无论如何,古代通缉令的效率还是有限的,不过通缉令也并不是古人最主要的缉逃手段,大部分情况下,犯人想躲都没地儿躲!

古代还出台了保甲制度,这种制度是古代最常用的一种统治百姓的手段,以户作为基本单位,其次就是设甲长和设保长。而连坐的意思就是只要有一个人犯罪,那么所有的街坊邻居都会被牵扯其中,所以要是有人犯罪了,周边的所有人都会被抓去问话。如果发现有人包庇,那就是死罪,所以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乡里乡亲的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人了,要是来了个陌生人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这时候谁都不想受到牵连,所以就会被人们举报。

古代官府对于举报犯人的悬赏力度都特别的大,一般都是几百两到几千两,对于罪孽深重的逃犯,赏金甚至达到了上万两。而古代的时候十两银子就够一家人吃一年了,所以那时候的逃犯在百姓看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宝藏,如果能成功举报一个逃犯,那么这户人家可就成了传说中的暴发户了。

所以人们只要发现身边有可疑的人,就会立马向官府举报,说不定那个人就是官府要找的人呢。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一些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人,他们专门帮助官府寻找逃犯。所以就算通缉令上画得再丑,官府也不用担心抓不到犯人,有了这么多种手段,犯人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掉。

所以啊,影视剧中的那些通缉令,大家看看乐呵乐呵就好。那些仗剑走天涯的侠客,真按史实来,出门五十里就能被人民群众扭送归案。海捕文书?他们还真排不上号。真上了通缉令的,比如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你见他们哪一个,是因为通缉令,被扭送归案了?

(责任编辑:HN-03)

历史 >古代为什么靠一张画像就能抓到逃犯?古代人抓逃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