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瀑布,闪着一丝奇异的光,“欺骗”众生千百年

菊斋 时间:2023-07-15 17:19 浏览:

作为成年人,当我今天再读李太白的那首诗歌时,竟然产生了一种被“戏弄”的感觉。

这首诗就是《望庐山瀑布》。据说,它出现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材里。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背诵。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之所以说被戏弄,笔者是想问,当太阳光照射到香炉峰上时,怎么就“生成紫色的霞光”了?——“紫色的霞光”,的确就是课本里的“标准答案”。

假如小学生们的教材不具备参考性,笔者又找来更加专业的《唐诗鉴赏辞典》。

该书中写道,在古人眼中,“香炉峰”是这样shei的:

“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博山炉”,古人焚香时使用的器具,就像是一座山那样的形状。你看这香炉峰它又尖又圆,但到了李白笔下,一切发生了改变。

首先,香炉峰是顶天立地的(否则不可能“飞流直下三千尺”);其次,诗人眼中香炉峰周边的风光,大概是这样的:

“冉冉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烟。”

反正查询资料到这里,我是彻底搞懵了,原来,连权威书籍都认为光线就是紫色的。

排除李白是色盲的可能性,莫非,他真的是在嘲讽我们不懂“光的折射原理”?

   

庐山是一座名山。所以,其实有很多唐朝诗人,都曾经以“望庐山”为题写过诗。

譬如,李白的偶像孟浩然,他曾经写过一首《彭蠡湖中望庐山》。

在该诗中,孟浩然是如此描写香炉峰的颜色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黯黑的山体凝成黛色(青黑色)、瀑布喷薄成彩虹的颜色,这样的描写,既符合直觉又符合科学。

除了直接的描写,孟浩然还有另外一首,被后人叹为“天籁之作”的《晚舶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与香炉峰的相遇,就像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他挂帆而下,走了几千里,一路之上并不见名山,直到船舶浔阳城下,始见香炉峰。

与李白七彩交辉的浓笔不同,孟浩然用近乎水墨色的淡笔,去勾勒香炉峰。面对名山,他只作安详的观赏。

纵观整首诗,孟浩然未着一色,但所有的色彩,都在“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之句中。

“东林精舍”即东晋高僧慧远的住所。传说,它就位于香炉峰之侧。《高僧传》中如是写道:

“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筵苔合。”

“清泉”、“白云”、“森树”、“烟凝”,都是带着色彩的。

但比较可惜的是,这些清幽淡素的色彩当中,均没有紫色的影子。

贰    

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望庐山瀑布》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我相信外国一定也有该诗的读者。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比较好奇的是,“讲科学”的西方人,是如何理解李白,又是如何解释“紫烟”的。

在西方学者眼中,李白通常是一个“自由不拘、生活散漫的醉汉,拥有即席创作能力的'嬉皮士’。”

因为仗剑走天下的形象,有的学者还称呼他为“嗜酒的西部牛仔剑侠。”

看完他们透着“嘻哈风”的解读,各位想必会有忍俊不禁的感觉。

西方人又是如何科学地解释“紫烟”的?

在他们看来,李白诗歌中的“紫霞”“紫冥”或者“紫烟”,都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但是,“可被科学定义的、宏伟庄严的大气现象。”

其中,“紫烟”与“紫霞”又是同源的,前者只是颜色稍淡,出于押韵的目的,诗人有时候将“紫烟”作为“紫霞”的替代词。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紫烟”呢?

西方学者柯睿写道:

“就好比彩虹,想象光谱是一条线或者弧,红色和蓝色位于相反的头和尾的位置。将之看成一个圈,红和蓝的毗邻紧贴处,连接它们的就是紫色。”

到目前为止,学者的话,更像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实事求是地说,他最后的表述,说到点子上了。实践证明,这位叫柯睿的西方人,他是懂李白的。

柯睿认为,连接红与蓝的紫色,是“色彩艳丽的本质”,是“宇宙整体或者全体,是毫不衰退的力量,因此也是复归的统一体。”

对于科学家这一长串的解释,中国古人用一个“道”字来总结。

原来,所谓的“紫烟”,并不是真的“升腾起一片紫色的云烟”,李白想说的是“道教”。

关于“紫烟”说的是“道教”,还有另外一个证据。

柯睿通过统计发现,李白诗歌中使用最多的颜色是白色,其次分别是青色、黄色,紫色也仅仅排在第四位。

但是呢,白青黄三种颜色,是很多唐朝诗人高频率使用的色彩,是当时的潮流。也就是说,并不能代表李白本人的喜好。

当排除掉这些,你就会赫然发现,紫色才是李白最青睐的颜色。

纵观唐代诸位诗人,唯有李白与卢照邻,两人最钟情于使用紫色。譬如,卢照邻的代表作《长安古意》,这首诗中最起码三次出现了“紫色”。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由此可见,卢照邻对于这个“冷门颜色”的偏爱。

巧合地是,在诗歌中爱用紫色的卢照邻,同样信奉道教。尤其是他病魔缠身之后,卢照邻变得郁郁寡欢,在肉体上通过丹药来调理身体,在精神上藉由道家来麻痹自我。

所以,李白的外表,可以是一个“牛仔”或者“嬉皮士”,但他的内心深处——如汉学家柯睿之言,是一个十足的“道教”诗人。

   

依据这个原理,我们再去读李白的某些诗歌,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譬如,李白有一首《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郭沫若认为诗人在歌颂炼钢工人,郭老如此写道:

“红色工人的脸面使月亮增加了光辉。工人们一面冶炼,一面唱歌,歌声使附近的贵池水卷起了波澜。”

“在这首歌里,他在歌颂冶矿工人。歌颂冶矿工人的诗不仅在李白诗歌中是唯一的一首,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恐怕也是唯一的一首吧?”

李白很伟大,但很显然,他不可能脱离时代。换言之,诗人写的绝不是“冶炼工人”,他表达的是,道家在月夜下修炼丹药的事情。

诗中的“紫烟”一词,也许就是最好的证据。

有学者统计,李白诗歌中,“紫”字一共出现了约113次。其中,代表着帝王、皇宫以及权贵的“紫宫”“紫阁”“紫宸”等词,出现了35次。

这35个“紫”代表了权贵,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是诗人功业梦想的物化呈现。再进一步,这些“紫”字与儒家思想有关。

在封建社会,即便他是李白,一个文人能有这样的思想,一点也不奇怪。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李白诗歌中出现的“紫”,最起码有37字次与他的道家思想有关。

在儒学思想印入国人灵魂深处的古代社会,李白体内的道家思想,仍以两票的微弱优势取胜,这已经能印证了西方学者的观点:他是一个十足的道家诗人。

所有的一切,与李白的经历有关。

他的家乡四川,本来就是道教的发源地。李白曾在诗中写道: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于这样的环境氛围下成长,从小耳濡目染,李白也即开始了学仙之路。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

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

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

别的诗人,最多是与道教有深厚的情缘;反观李白,他生活的方方面面,皆与道教有关。

甚至,连他的家奴,名字都是叫“丹砂”。

小妓金陵歌楚声,家僮丹砂学凤鸣。

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

据说是给李白送终的李阳冰,他曾经写道,天宝年间,人过中年的李白,“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换言之,他终于成为了实打实的道士。

作为一个道教徒,某日登上了庐山,李白仿佛发现连接神仙与人间的所在。他笔下的“紫”,当然不会是紫色,渲染的其实是一种神仙的氛围。

世上本没有“紫烟”,但因为一个名叫李白的诗人,他洒脱地写了首诗,在后人眼中,香炉峰的山巅,竟然真就笼罩起“紫色的云烟”。

这一抹怪异颜色烟雾的后面,带着宗教与文艺的光辉。

(责任编辑:HN-03)

历史 >李白的瀑布,闪着一丝奇异的光,“欺骗”众生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