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历史文化滋养 全国专家共话文物“复活”
炎炎夏日,也没能阻挡青少年游客涌入河南博物院“挖文物”的热情,“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激活了这座“网红”博物馆。如何让“文博热”持续升温?如何通过历史文物讲好文化自信故事?7月21日,在中国博物馆协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的指导下,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让文物“活”起来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馆长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展开讨论。
让文物活起来,是人民群众珍爱中华文化,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刘洋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说,持续热播的《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文化节目,走红网络的“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无不源自于文物、扎根于文化。这些由文物衍生创作的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提升了文化自信,也让我们找到了“让文物活起来”和“让文物说话”的有效路径。
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让更多文物真正活起来,是所有文物工作者都要思考并实践的新的时代命题。刘洋介绍,全国博物馆要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活化利用、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真正让文物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近年来,河南博物院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契机,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为抓手,着力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积极探索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的新路径。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河南博物院把教育作为“让文物活起来”的灵魂,提质培优历史教室、中原国学讲坛等教育品牌,打造研学教育中心,探索出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模式;实施华夏古乐数字化应用与传播,举办情景式、沉浸式华夏古乐演出,开辟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新场景;实施“博物馆+”战略,与创意嫁接,与消费结合,开发考古盲盒、文物修复大师、唐宫夜宴等特色产品,丰富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新业态;坚持科技赋能,建设新媒体数字传播平台,用5G、VR、AR等新技术,举办“云教育”“云课程”“云展览”“云古乐”,打开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新空间,走出了融媒体传播、舞台演艺、沉浸式体验、网络短视频于一体的文物活化新路子。
研讨会上,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等五位博物馆界的专家作主旨发言。大会还围绕“传播的力量”“分众与多元:博物馆教育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院文创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音乐文物研究与活化利用”等话题展开讨论。
(责任编辑:HN-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