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河南在线 时间:2024-02-17 15:31 浏览:

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

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岑参:“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三位唐代大诗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古代冬季天气的寒冷画面。有一件事你可能不知道,在宋朝之前,中国人并没有棉被这种保暖用品。当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很多,气候全球变暖的概念还不存在,到了冬季,气温直线下降,全国进入冰天雪地,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然而在那个年代,这就是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没有暖气,也没有像羽绒服这样的冬衣,穷人甚至会在街头冻死。那么问题来了,在那样寒冷的环境下,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冬天的呢?他们又使用了什么妙法保暖呢?

花椒之于寒冬

寒冬时节,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取暖问题,古人很会利用植物御寒,花椒就是其中的一种,“花椒涂墙”就是把花椒研磨成粉,和泥一起抹在墙上,起到保暖的作用。此项工艺源于汉代皇宫中专为女帝准备的“椒房”,每年冬至前后,匠人会将几十斤新鲜花椒捣碎,混在泥里,用来刷墙。黑红色的花椒末混合着黄土泥,将墙壁染成了暖黄色,待到泥土干燥之后,还会散发出一股略带辛辣的花椒味,如此奢侈的建筑自然也只有女帝这等身份的人有资格享用。

据史料记载,西汉宣帝下令在未央宫中建造了几座椒房,专门给刚刚出狱的王后居住,王后第一次走进这座温馨舒适的宫殿时,脸上的喜悦是无法掩饰的。从那以后,椒房就成了皇宫里的一处名胜,新上任的皇后娘娘和几位宠妃,都期待着有一天能住在这里。

相比之下,寻常人家家里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花椒糊墙呢!穷的无聊的时候,只能到山里去捡些柴禾回来烤着,忙着生火做饭,和后宫里那些美人们的悠闲惬意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过花椒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不仅仅是隔热的材料,花椒末经常被用来泡酒,或者入药,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作用。

炭火取暖

除了在居住的房屋上下功夫之外,烧炭取暖也是常用的手段,但在古代,木料资源是十分珍贵和稀缺的。早在西周,周厉王便下令山林为国之物,民间不可擅自进入砍伐,到了宋代更是严苛,朝廷明令禁止民间砍伐,违者轻则发配边疆,重则斩首示众,在这样的环境下,寻常百姓根本没办法弄到足够的木材用来取暖。

为了熬过漫长的寒冬,一些穷苦的平民,不得不冒着被严惩的风险,潜入深山老林,砍伐树木,烧木炭为生。

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南山上砍柴烧炭,终年劳作,山上野兽横行。大冬天的,他就盼着天能冷一点,这样他烧出来的木炭就能卖个好价钱,还能买点衣服,御寒。

可是,即使他在森林里辛辛苦苦地砍了这么多的木柴,到头来也只能得到很少很少的收入,只够给牛打个结,用来买他的炭火。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般的平民根本没有能力弄到木柴,只能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取暖,熬过漫长的冬天。

比如在土炕上烧灶灰取暖,或者编织茅草垫当床褥,在其中填塞秸秆芦苇取暖,甚至有的极度贫困的人家,手脚冻破也只能披着破烂衣被瑟瑟发抖。一些稍微好一点的人家,也只能用上普通木炭,但即便是这种木炭,一秤的价格也要两袋大米,对许多贫困户来说已经属于难以承受的奢侈程度。

与普通百姓疾苦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上层达官贵人们奢靡舒适的取暖方式,据史书记载,西凉国曾进贡一种名为“瑞炭”的极上等的木炭给皇室使用。

这种瑞炭质地坚硬细密,颜色青黑,可持续燃烧十数日不灭,燃烧时散发幽幽清香,温暖而不燥热,适合在室内取暖,于是,皇宫大内就用这种瑞炭烧于银质、金质的炉灶中,享受这种奢华舒适的取暖方式。

过冬靠皮草

在现代,大部分人可以穿着厚厚的棉衣和羽绒服御寒,但在没有棉布的古代,御寒衣物主要是以毛皮为主。用动物皮毛做衣服,古时候是很普遍的事情,尤其是北方严寒之地的猎户,经常会将捕猎到的狼,狐狸,黄鼠狼等野兽的皮毛剥下来,做成皮衣。兽皮衣服又厚又结实,而且毛茸茸的,保暖效果极佳,就连古代士兵的铠甲,也多是由兽皮制作而成。

而普通百姓,因为狩猎的手段有限,只能靠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皮毛做简单的毡衣、皮袄,有时候还会在粗布里塞些稻草保暖,可以说在古代,能穿什么,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地位。

但无论贫富,毛皮这一种天然的材料,都是古代人过冬的一大助力,北方多雨多寒,没有毛皮很难熬过寒冬。

(责任编辑:HN-06)

历史 >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