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遗「每日一新」:洛阳宫灯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 时间:2024-03-01 11:28 浏览:
       洛阳宫灯,为传统灯彩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洛阳市及其周边地区。2008年,灯彩(洛阳宫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洛阳宫灯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流向民间,“宫灯”之名,由此得来。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迁都洛阳后的第一个元宵夜,即在洛阳新宫内外和天津街上陈设百戏,遍饰宫灯,饮宴畅游。隋唐时期,每逢元宵佳节,洛阳全城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胜游。宋代,民间花灯已发展到了高峰,样式变化万千。到明清时期,花灯活动尤为盛行,种类逐步增多,灯文化的发展沿着民间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古朴典雅。品种上分为纱灯类、方灯类、多角类等,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圆形宫灯为洛阳宫灯的主打产品,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用于喜庆饰品。宫灯的制作包括选竹、制竹篾、捏灯型、粘丝绸、剪云纸、绘图等七十多道工序。制作地主要集中在老城东大街、南大街一带。洛阳挂宫灯(特别是正月十五挂宫灯)已成为风俗,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传至全国乃至海外。目前,洛阳宫灯品种有数百个,制作技术日臻完善,人才辈出,产品远销国内外。

(责任编辑:HN-03)

非遗 >河南非遗「每日一新」:洛阳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