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财经学院:构建“三融合”育人模式 培养新工科“智能+”人才
郑州财经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立足新时代,紧扣新工科建设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维度、产业发展维度、区域经济维度,构建特色鲜明的科教融合、赛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育人模式,以提升学生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致力于培养新工科“智能+”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科教融合 夯实科创培养基石
布局“智能+”专业集群。智能工程学院立足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双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科技与产业发展及区域经济建设,以智能制造技术为发展主线,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开设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等4个本科专业,将智能技术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形成智能制造、智能控制高新技术专业群。配合专业教学,建成集机械、电气、汽车专业的智能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加快创新教育课程改革,专业课程《机械制造技术》获批河南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获批第二批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以科技力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深度学习,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匹配度。
搭建多元化科创平台。学院以“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课程培养与课外培养相融合、科研协同与科技应用相融合”为发展理念,培育河南省智能冷链物流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智能装配制造与物流优化重点实验室2大省市级校企协同共建科研创新平台,为教师开展高水平应用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组建3D打印创新工作室、财智创意工作室、“汇•智”科创空间、智创图强工作室等4个学生创新团队,通过日常开展科普小讲坛、科技嘉年华、科技制作教学等训练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合作能力。建立1项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教师与学生的专利成果有效转化至对口企业。近三年,已有师生同创授权专利107项顺利投入企业实际生产,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赛教融合 用好科技“练兵”舞台
智能工程学院重视竞赛参与,创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赛教学研四位一体的赛教融合新路径,让竞赛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拓展,育人空间更为开阔。
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设计。充分发挥竞赛作用,将专业类竞赛中的“机器人、机械设计创新、电子设计、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竞赛内容分类融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电动汽车结构与原理》等课程中,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教学,丰富实践教学体系,推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用好竞赛练兵平台。立足学院专业特点,每年举办校内机械制图大赛、汽车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创意绘画比赛等,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效。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地方高校职业技能竞赛、省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与应用大赛等,近三年,先后获得河南省挑战杯竞赛二三等奖11项,国家及省市级竞赛奖项20余项,申报立项省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促使越来越多智工学子在各级各类竞赛中绽放光彩。
产教融合 深化协同育人格局
学院集聚校企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企业与学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合作共赢,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效连接。
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制度,校企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建车辆工程专业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植入智能网联汽车调试技术、企业真实任务的毕业设计课题等企业课程,与宇通公司等企业合编《汽车构造》等2本实训教程。
建立双师联动教学模式。一方面定期委派校内教师参加工业机器人编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行业技术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资质,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双创导师,参与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设计、实习实践等教学工作。邀请企业主管、工匠进校进课堂,以专业授课或专题报告形式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景,接轨前沿技术。
联合开展实习实训。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比亚迪公司合作共建校内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驻马店中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河南中鑫之宝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河南轩明实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签约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训周实践教学及认知与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毕业就业奠定基础。(郑州财经学院 供稿)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