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河南省教育厅 时间:2025-05-16 15:15 浏览:

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统筹谋划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育留用”上活思想、创新路,培养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政治引领,把稳教师队伍建设方向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构建“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三级一体联动机制,以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见效。严格管理监督,落实准入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建立教师个人师德师风档案;在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晋升、推优评先等工作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通过举办新教师入职宣誓、感动师院人物评选、从教三十年表彰等活动,选树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教师成就感、自豪感、获得感。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先进个人和团队。

加强引育并举,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坚持党管人才,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聚焦学校更名大学目标任务和硕士学位点建设,科学制定人才工作规划。横向建立跨部门人才工作协同机制,纵向建立校院(部)会商制度,推动各项人才引育政策落实落细。着眼精准引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柔性引才工程,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原则,近三年引进海内外博士130余人,柔性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1人。实施分类育才,开展分层次、多赛道专业培训,贯穿教师准入考核、职前职后培训、在职进修的全过程,在不同轨道上培育教学名师、科研英才、智库专家。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育工程,近三年,先后选派教师外出读博、进修、参加实践锻炼170余人。学校先后培育青年教师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中原英才计划、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省教学名师、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34人次。

加强科学评价,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

深化评价改革,在教师职称评聘和聘期考核中,坚持目标导向、绩效导向、质量导向,综合评价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运用多把尺子精准“量”才。践行育人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教师从事一线学生工作要求和教学质量评价,青年教师晋升职称须有至少1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可以申报“教学为主型”职称类别。着力破除“四唯”,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加大标志性、突破性教学和科研成果在评审考核中的权重。实施分类评价,对新入职教师采取6年履职评价考核方式,为青年教师成长充分提供试错调整空间。制定返聘管理考核办法,充分发挥退休高级专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中的模范引领作用。

加强权益保障,优化教师队伍创业环境

做到尊师惠师,落实校领导联系人才制度,每年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密切沟通、听取意见,在工作和生活上为人才排忧解难;大力推进学校附属幼儿园建设,提升附属高级中学师资实力,积极联系当地商品房房源,切实解决教师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急难愁盼问题,让广大教师心系教书育人、情系学校发展。规范人事管理,修订专业技术人员聘期任务考核指标,强化实绩与贡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健全教师转岗、退出制度,初步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人事聘用机制,鼓励教师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争作贡献。优化分配制度,实施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在学校核拨总量内,根据各单位教职工实际贡献进行二次分配,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环境。(洛阳师范学院 供稿)

编辑:HN007

教育 >洛阳师范学院: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