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ATM机:全国仅剩80万台
移动支付普及让ATM机从"印钞机"变成"摆设",全国数量5年锐减30%。但数字鸿沟下,升级版ATM机正化身"智慧终端",在刷脸取款、数字人民币兑换等新功能中寻找重生。这场支付革命背后,是1.5亿老年人与数字时代的温柔博弈。
ATM机“消失”启示录:现金时代的终结与重生
一、从“满城尽是ATM”到“一机难求”
在广州珠江新城上班的李女士最近有点烦:早上急着交停车费,却发现常去的地铁站ATM机挂着“系统维护”的红牌。她踩着高跟鞋暴走十分钟,才在写字楼后街找到一台“高龄”ATM机——按键磨损得发亮,屏幕闪烁着十年前的老式UI界面。“感觉像在跟古董打交道。”她苦笑着说。
这样的尴尬并非个例。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ATM机从2019年的111万台锐减至80.27万台,相当于每天消失160台。在深圳福田CBD,某银行网点曾摆着6台ATM机,如今只剩1台,其余位置改造成了绿植角。移动支付的普及让ATM机从“印钞机”变成了“摆设”,甚至在杭州、深圳等移动支付普及率超90%的城市,部分银行网点出现“ATM机比客户多”的荒诞场景。
这场“消失”潮从2018年就已开始。那年全国ATM机数量突破111万台,但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用户数双双破8亿,现金使用率开始断崖式下跌。2024年电子支付笔数达3016.68亿笔,是2019年的1.35倍,而ATM机每万人保有量从7.87台降至5.70台,降幅超27%。
二、现金的黄昏与数字的黎明
(一)支付革命的多米诺效应
移动支付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钱包结构。在杭州某菜市场,65岁的摊主王阿姨熟练地展示着收款二维码:“现在一天收现金不到100元,年轻人连1元硬币都不要。”这种变化直接反映在银行数据中:2024年全国银行卡交易量同比下降12%,而手机支付占比超过85%。
更深远的影响来自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截至2024年底,试点地区已开立个人钱包1.2亿个,部分银行ATM机开始支持数字人民币与现金的双向兑换。在北京某工行网点,用户只需在ATM机上选择“数字人民币兑换”,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就能轻松完成现金与数字人民币的互转,全程不到2分钟。
(二)银行的成本加减法
对银行来说,ATM机早已从“印钞机”变成“吞金兽”。一台普通ATM机年均维护成本约1.5万元,包括清机加钞、网络通信、安全监控等费用。而随着使用频率下降,部分网点ATM机日均交易不足10笔,单笔交易成本高达15元,远超柜台服务。
“以前每天要加三次钞,现在三天加一次都用不完。”在银行从业15年的清机员老陈感慨地说。他的工作车曾装满成箱的百元大钞,如今后备箱里最多的是维修工具。“算下来每取1000元,银行要倒贴15元成本,不如撤了机器,改放几盆绿萝养眼。”老陈半开玩笑地说。
相比之下,银行智能设备(如VTM可视柜台)的业务替代率已达70%,且能提供理财咨询、外汇兑换等增值服务。
(三)社会结构的代际鸿沟
在广州某社区银行,68岁的张大爷每周都要取2000元现金:“水电费、买菜都用现金,手机支付怕弄错。”但银行工作人员坦言,老年人并非ATM机的主要用户——他们更习惯到柜台办理业务,ATM机的实际使用者多是年轻人应急取现或外籍人士。
这种矛盾凸显了支付变革中的社会阵痛:当90后日均使用移动支付3.2次时,仍有1.5亿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在云南怒江州的大山里,62岁的傈僳族村民李四妹至今保存着一个蓝布钱袋。每周二赶圩日,她都会从袋里摸出皱巴巴的现金,换回盐巴和日用品。“手机转账?看不懂嘞。”为了这类村民,当地银行用流动服务车搭载小型ATM机,沿着盘山公路每周定点停靠,车顶的大喇叭循环播放:“取钱啦!取现金啦!”。
三、消失背后的转型突围
(一)ATM机的“七十二变”
面对困局,ATM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上海某银行网点,一台“刷脸取款”ATM机吸引了不少关注:用户无需银行卡,只需刷脸、输手机号即可完成取款,全程不到30秒。这种升级并非个例,多地ATM机已增加数字人民币兑换、社保查询、交通卡充值等功能。
苏州银行甚至推出外卡取现服务,专门满足外籍人士需求。外籍客户可使用银联、Visa及万事达组织发行的境外银行卡,在苏州银行的ATM机上直接取现人民币。邮储银行则推出“长辈模式”,把屏幕字体放大到核桃大小,操作步骤简化成“傻瓜式”,还有语音导航全程陪伴,70岁以上老人独立取款的成功率从38%飙升到82%。
(二)银行网点的“变形记”
ATM机的减少倒逼银行网点转型。在北京金融街某银行,传统ATM区被改造成“智慧体验区”,配备智能柜员机、VR理财顾问等设备,客户可自助完成90%的业务。与此同时,银行开始优化网点布局:2024年全国新增县域网点128个,重点覆盖移动支付渗透率较低的农村地区,而城市核心区网点则向“轻型化”转型,侧重财富管理和高端服务。
浙商银行全行网点已配备适老版智能柜员机和ATM机,优化大字版操作,简化界面,让老年人也能轻松使用。
(三)现金社会的“最后防线”
尽管现金使用率下降,但它仍是特殊场景的“刚需”。2024年杭州某小区因网络故障导致支付系统瘫痪,居民排队兑换现金的场景登上热搜。为此,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保留必要的现金服务,并推动ATM机向偏远地区倾斜。在云南山区,部分银行通过“流动服务车+固定ATM机”模式,确保村民能在30分钟内取到现金。
四、未来:消失还是重生?
(一)专家的两种声音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ATM机不会消失,但会“瘦身”。他预测,到2025年全国ATM机数量将稳定在70万台左右,主要分布在县域和特定功能区。而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则更激进:“目前ATM机数量仍过剩,未来五年可能再减少20%,但会通过功能升级实现‘软着陆’。”
(二)技术的双刃剑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正在重塑ATM机的命运。一方面,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提升了安全性,2024年ATM机盗刷案件同比下降40%;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尝试将ATM机与政务服务结合,如北京试点的“ATM+社保查询”模式,使设备日均使用率提升3倍。但技术升级也带来新问题:某银行因ATM机升级导致老年用户误操作率上升27%,引发适老化改造争议。
(三)社会的多元选择
在南京某高校,学生小陈展示了他的“混合支付”生活:“食堂刷脸,网购扫码,应急取现。”这种模式折射出支付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现金流通量(M0)同比下降3.2%,但硬币发行量逆势增长8%,反映出小额现金需求依然存在。
专家建议,银行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区域需求灵活配置ATM机,避免“一刀切”式的撤机。例如,某老年社区因撤掉ATM机被居民联名投诉,最后不得不重新搬回一台“复古款”机器。
ATM机的减少不是终点,而是金融服务进化的起点。当我们在享受移动支付便利时,不应忘记那些依赖现金的群体;当银行推动数字化转型时,更需守护支付公平的底线。未来的ATM机或许不再是简单的取款机,而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普惠与高效的桥梁。正如某银行网点的标语所言:“我们减少的是机器数量,不变的是服务温度。”
走在上海南京东路,老字号“沈大成”的收银台前,一位穿汉服的姑娘用手机扫码付款,旁边的银发阿婆却递上一张五元纸币。阳光透过橱窗,在两种支付方式之间投下一道柔和的光影。ATM机的消失,不是现金时代的句点,而是新旧生活方式的共同注脚。当数字浪潮奔涌而来,那些藏在ATM机按键里的老故事,或许正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温暖着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