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将大力开展汽车制造、医药、电气等领域技能培训
9月24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举行赛后新闻发布会,介绍大赛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作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地,河南正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需求,将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推进河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丁同民介绍,河南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着重加强培训模式、评价机制、激励举措等多方面的创新,持续提升技能培训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能力,从而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豫军”。

实施“四大行动”,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丁同民介绍,河南将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开展汽车制造、医药、电气等领域的技能培训;实施数字人才技能提升行动和“人工智能+高质量就业”系列培训计划,打造“数字工匠”人力资源品牌;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行动,提升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发挥企业主体培养技能人才主体作用,建设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促进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企业增效。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的培训模式,以订单、定制、定向、项目化培训等方式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实施“技能激励”行动,落实“高质量开展技能人才评价——郑州倡议”,从培养、评价、激励、就业、增收等全链条入手,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建立以需求匹配度、培训合格率、等级提升率、就业创业率、薪资增长率“一度四率”为主要指标的培训评估体系。从而完善体现技能水平和工作业绩的薪酬分配制度和津贴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实施“技能合作”行动,深化技能培训省际合作,落实《“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河南倡议》,加快推进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技能生态链建设,以实际行动助力技能强国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河南将建设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7+28+N”重点产业链群发展,建设一批实体化运行、产教供需对接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从而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
同时,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优化技工院校的学院布局、专业设置、培训模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一校一案”,搭建产教融合育人特色平台,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等新型学院。
此外,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技工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方面改革,参与技工院校的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从而促进企业需求融入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
推动赛事成果转化,打造科学规范的竞赛体系
在推动赛事成果转化方面,河南将把竞赛标准转化为技工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把世赛国赛技术规程、训练方法融入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竞赛标准与教学标准、竞赛场地与教学场地、竞赛实训方式与教学实训方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
同时,将竞赛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依托世赛、国赛集训等平台,让竞赛工作中的工艺、设备、技术创新,落地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新技术,带动企业工艺升级、效率提升、效益增加。
此外,将竞赛热潮转化为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获奖选手的光荣事迹和拼搏精神,将隐身在车间、工地、后台的技能搬到聚光灯下,让“技术能手”成为“学习榜样”。
贯通发展通道,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丁同民表示,河南还将完善技能人才管理制度。积极落实市场主体评价自主权,引导鼓励行业企业将评价标准与行业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评价结果与技能人才发展直接挂钩,让“提技能、强本领、勤实践、解难题”成为技能人才的自觉追求。
完善技能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健全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和技能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支持企业引进掌握“卡脖子”“零突破”等关键核心领域技术的“高精尖缺特”技能人才和世赛、国赛获奖选手,促进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提高技能人才配置效率。
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统筹规划职业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认定等制度,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畅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动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与专技职称衔接对应、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比照互认。支持世赛、国赛的获奖选手及指导教练破格晋升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推动高技能人才加入高水平科研团队,有效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从而激励一大批技能人才扎根一线、苦练技能、成长成才,为产业发展、企业所需、民生所盼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力量。(记者 朱娟 司高妍 文图)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