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到底有多爱看戏
路堵了三天,可老百姓毫不在意。梆子腔飘在秋意里,三天里,大家过足了戏瘾。
国庆中秋假期,连绵秋雨,在伊川县和嵩县交界处的鸣皋镇大桑坡村,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三天连演六场大戏,周边两个县十多个村的群众争相前往观看。道路拥堵,挡不住老百姓追戏的劲头。
循着这股热闹劲儿,记者随伊川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葛高远来到现场,这位土生土长的鸣皋人,一提起演出场景,话语里满是鲜活的画面:“俩平时好得能搭伙吃饭的老乡,就为离台上的河南籍演员李焕娜近点儿争位置,居然红了脸。那股想把角儿看清楚的急切,根本藏不住。”
葛高远说,当时他随手拍了段演出视频,配了个带着乡土气息的标题——“为看李焕娜,老乡干一架”,没承想视频一天内就火了,浏览量超12万次,点赞数也有五六百,“这标题看似夸张,却是咱河南人爱戏的真实模样”。
河南是中国戏曲重要的发源地与发展地,河南人对戏曲的热爱,远非堵路的热闹场面能概括的。
生活中的一句句俚语,正是这份热爱最生动的注脚:豫东调《打金枝》火的时候,民间传着“三天不吃馍,也要看看刘忠河”;修焦枝铁路时,常香玉大师去工地慰问,民工看不到戏就干不好活儿,直言“不看常香玉,干活没力气”;一日三餐离不开盐,老百姓却宁愿“吃饭不放盐,也要看看崔兰田”;曲剧名家张新芳让戏迷牵挂,“看不到张新芳,吃饭睡觉都不香”成了当时人们的口头禅。
看似调侃的俚语,却是河南人把对戏曲的爱,融进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在葛高远看来,每一句简单的话,都是戏迷对艺术家掏心掏肺的认可。
为啥老百姓愿意为看戏堵路、争位置,把“看名家”看得比吃馍、放盐还紧要?葛高远说,因为艺术家们守着“戏比天大”的初心,把真功夫、真感情都给了戏台。
他细数戏曲人的坚守:常香玉大师把“戏比天大”当成一生的信念;刘忠河把豫东调唱得有筋有骨,每个腔调都透着扎实功底;崔兰田演人物入木三分,让观众跟着角色的命运起伏揪心;张新芳把曲剧的婉转唱到人心坎里,一句唱腔就能勾住戏迷的魂儿。如今,像李焕娜这样的年轻演员,也在台上把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唱词练得扎实,不敢有半分懈怠。
艺术家把戏当回事,老百姓就把戏捧在心上;台上人守着“戏比天大”的信念,台下人用一句句鲜活俚语,把这份热爱传了一代又一代。河南戏曲真正的魅力,就在戏与人的相互奔赴中——这份“你用心唱戏,我用心爱戏”的默契,正是“戏曲之乡”最动人的底色。
河南日报记者 肖遥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润泽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