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市场不能被商业套路带偏

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5-07-02 15:30 浏览:

据媒体报道,从“豪华童书”让家长直呼“买不起”,到低价劣质童书混迹市场,再到存在价值导向问题的儿童“毒”物屡现,近年来,儿童图书市场乱象丛生。

过度包装已成为当前童书市场的病症。一些出版机构热衷于打造“视觉奇观”,烫金封面、立体插页、附带玩具……这些设计固然能带来一时的新奇感,但如果过度追求形式,不仅推高了图书价格,还可能无形中偏离了阅读的本质。毕竟,儿童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启发思维、培养审美、传递知识,而非追求表面的视觉刺激。

更为堪忧的是,高定价、低折扣的营销策略给童书出版生态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出版机构将童书视为“快消品”,通过虚高定价制造折扣假象,刺激家长冲动消费。种种商业套路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扭曲。当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当营销手段取代内容打磨,那些潜心创作优质内容的出版机构将难以为继,最终受害的将是孩子的阅读质量。

童书市场的乱象还体现在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出版机构对内容把关不严,导致一些存在价值偏差的读物混迹市场。这些图书或宣扬物质主义,或充斥不当情节,或传播错误知识,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儿童造成潜在危害。

整治童书市场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出版商应当率先转变观念,摒弃“快消品”思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容创作和质量提升上。不妨设立行业自律标准,控制包装的成本占比,让图书价格回归理性。同时要建强内容审核机制,组建专业的童书评审团队,帮助真正有价值的童书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

监管部门要完善制度建设,为童书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要规范定价机制,整治高定价低折扣等乱象,维护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内容审查制度,设置童书出版的红线标准,加大对违规出版行为的处罚力度。

家长要有正确的童书选择观。当为孩子选择图书时,应理性判断图书的内容价值,避免被营销手段所迷惑。学校要积极回应家长在亲子伴读方面的困惑,可以建立优质童书推荐机制,帮助家长甄别图书质量。公共图书馆不妨增加优质童书的采购和推介,让孩子接触到更多有价值的读物。

童书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是他们精神成长的阶梯。让童书回归纯粹与价值,需要出版人的文化自觉和监管部门的有效作为,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期待在各方努力下,童书市场的生态能够更加健康,让童书成为点亮孩子童年的明灯。

(作者陈长系公务员)

 

编辑:HN007

教育 >童书市场不能被商业套路带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