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假期实习中,虚假招聘、劳动纠纷时有发生…… 如何筑牢暑期实习安全防线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5-08-05 15:30 浏览:

暑假期间,不少学生怀揣着对职场的憧憬踏上实习征程。从求职阶段的防骗反诈,到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防护,再到权益受损时的依法维权,学生如何提高警惕、学校如何加强管理、企业如何保障、监管如何规范?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警惕高薪诱惑,防范实习陷阱

“当时看到招聘信息写着‘高薪行政助理,月薪8000元还包住宿’,我一下子就心动了。”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小李回忆起被骗经历仍心有余悸,“我通过一个不知名的招聘软件联系上对方,对方特别热情,说岗位竞争激烈,需要先交2000元‘岗前培训押金’,保证入职后全额退还。我想着能找到这么好的实习机会不容易,就赶紧转了钱。结果第二天再联系时,对方不接电话,连那个招聘软件也登不上去了,我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实习是大学生踏入职场的第一步,也是安全风险高发的“第一关”。随着网络招聘的普及,各类虚假实习信息混杂其中,不少学生因缺乏经验落入诈骗圈套。

据了解,每到暑期,学生实习类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其中“岗前培训费”“押金”“认证费”是骗子常用的三大名目。这些诈骗事件往往以高薪、低门槛为诱饵,一步步诱导学生转账汇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招聘平台对发布实习机会企业的资质、信息真实性要进行严格审查。”他建议,大学生应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正规招聘网站等官方渠道获取实习信息。

在资金安全防护方面,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朱庆表示:“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他提醒学生在上岗前仔细核验企业资质,“任何形式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均属违规,切勿向陌生账户转账”。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高校应做好与企业的对接,畅通大学生实习渠道,从源头减少虚假信息传播。

强化操作规范,防范人身意外

大学生暑期实习,需要高度重视在制造业、建筑业等实习场景中发生的人身意外事件。

如何尽可能避免这类意外事件发生?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田立刚表示:“学生在实习时,用人单位应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第一课制度,课前讲解安全注意事项,课中巡视安全操作要领,课后点评安全问题及要点。”他认为,学生入职初期必须全面学习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熟悉应急疏散通道、消防器材位置等基本安全设施。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允志建议实习生主动参与岗前安全培训,学操作规程、懂职业防护;日常养成“环境隐患每日排查”习惯,及时上报湿滑地面等问题;操作设备前须经专业指导,拒绝违规操作。

此外,张允志还特别强调校企联动的重要性,他指出,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分别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共同管理,通过建立“信息联系网”,确保学生实习动态可追踪,遇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置。

明晰权责边界,规避劳动纠纷

明晰权责边界、掌握维权方法是保障实习权益的关键。司法实践中,实习期间的人身伤害赔偿纠纷等时有发生,凸显了权益维护意识的重要性。

2021年东莞一大学生通勤途中被撞致十级伤残,法院判实习单位因未充分履行保障义务而须担责;2023年郑州一实习生送文件时摔伤致肋骨骨折,因无书面协议、企业未缴工伤保险,维权耗时近一年。这些案例表明,明确权利义务对纠纷解决至关重要。

“口头承诺不可信,务必签订书面合同,白纸黑字写清工资、工时、工作内容,警惕空白合同和霸王条款。”朱庆提醒学生,要养成日常记录和凭证备份的习惯。工作记录、聊天截图、考勤表等材料,在工资拖欠、工伤认定、解除实习关系等纠纷中至关重要。

维权途径上,朱庆给出“三步走”方案:首先与企业友好协商,清晰表达诉求;协商无果可向学校实习管理部门反馈,借助校方力量协调;涉及重大人身伤害或金额较大纠纷时,应及时寻求法律援助。

储朝晖指出,解决实习权益保障问题的根本在于“出台规定明确实习期间的人身保险、劳动保障、导师指导以及劳动报酬等内容”。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为实习生统一购买实习责任保险。学生也应主动了解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面对危险作业、克扣报酬等不合理要求时,要敢于依据法律说“不”。

作者:胡若晗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5日 第02版 版名:新闻·要闻

编辑:HN007

综合 >学生假期实习中,虚假招聘、劳动纠纷时有发生…… 如何筑牢暑期实习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