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三维协同” 创新思政工作体系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军工办学传统,系统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积极构建“一核两翼三融入”思政工作体系,持续增强思政工作的凝聚力、引领力、服务力与影响力。
坚持“核心引领”夯实铸魂育人根基
学校坚持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为核心,强化“大思政”顶层设计,将思政建设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五年规划》,细化125项任务清单,健全组织与责任机制。成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形成辅导员思想引领、班主任学业指导、专业导师职业塑造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校地企”协同模式,引入军工企业资源,共同打造“课内课外贯通、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生态。
深化“三全育人”,构建“一中心、两结合、三体系、四联动”育人新格局。以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核心,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建设体系,强化校、院、教研室、课程组四级联动。突出红色文化教育,推进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文化浸润”一体化育人生态。
创新思政工作机制,实施“蓝图计划”“卓越计划”“启航计划”,搭建贯通各学段的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整合移动新媒体、互联网与社会实践资源,打造“一句话的力量”网络思政品牌和“遇见青心”实践育人品牌。设立“心语工作坊”辅导员工作室,构建“一个标准、两个平台、三类课程、四心工程、五级体系”的心理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要素高效协同、育人全程贯通。
坚持“两翼协同”实现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并进
强化思政课程关键作用,构建“一门为主、多门渗透、层次分明”的“大思政课”体系。开发《军工文化》等6部特色教材,建设“4+6+N”课程群,涵盖4门必修课、6门模块化选修课和N个实践项目。依托“课程思政资源云平台”,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图谱,校企合作开发“产业链上的思政课”,形成“一课一品牌、一院一特色”教学改革案例。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课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十个关键环节,构建“十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产教融合思政”模式,与32家军工企业共同开发“精密制造中的工匠精神”等18个实训思政项目,构建“产业链+教育链+思政链”三链融合机制,与27家企业合作建成12个“产教融合思政”案例库。
加强跨部门协同与企业联动,共建校企思政资源库,与红色教育基地合作,拓展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维资源生态。建成涵盖500余个优秀案例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系统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深度融合,营造“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育人氛围。
坚持“三个融入”着力培养能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融入军工文化,强化使命担当。学校实施“五个一”工程,包括开设军工文化课、组建军工文化艺术团、建设军工文化展览馆、打造军工文化育人队伍、培育军工特色品牌,不断强化学生“强国一代”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学校“红色记忆工作坊”获评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军工实践创新工作室”入选省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红色军工文化铸魂育人工程”等一批项目获评全国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河南省法治文化品牌和“大美学工”十佳品牌。
融入工匠精神,锤炼卓越技艺。实施“技能竞赛金字塔工程”,建立国家、省、校三级竞赛体系,完善匠才培养机制。开展“技能大师驻校计划”,邀请大国工匠进校授课,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每年举办军工专场双选会、“军工大工匠面对面”活动,邀请全国技术能手作报告。
融入劳动教育,提升实践能力。构建“课程教学—实践锻炼—文化熏陶—评价激励”“四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建立常态化劳动实践机制,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服务、专业志愿服务和技术创新劳动,强化劳动习惯、技能与价值观培养。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