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超65℃塑料盒会释放有害物质
11月12日,一则《温度超65℃塑料盒会释放有害物质》的新闻冲上热搜。而早在2025年5月下旬,“盛60℃以上食物的外卖盒会释放微塑料和全氟化合物,是心血管和肝脏的隐形杀手”的新闻也上了当时的热搜。凸显了人们对塑料餐盒安全性的担忧。
日常饮食中,塑料盒是储存、加热食物的常用工具,但其使用安全却容易被忽视。多数塑料盒的材质耐热温度有限,当接触超过 65℃的高温时,可能会释放出双酚 A、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若长期摄入,会对肝脏、内分泌系统造成潜在影响。
早在2025年5月,研究团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当盛装红烧肉(78℃)、酸辣汤(85℃)等高温食物时,聚丙烯(PP)餐盒在15分钟内释放出约1.2万颗/平方厘米的微塑料颗粒,而聚苯乙烯(PS)餐盒在相同条件下释放量高达3.5万颗。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微塑料会吸附食物中的油脂形成复合污染物,加速有毒物质在人体内的富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白皮书》指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长期摄入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实验证明,用PVC材质餐盒盛装60℃的油焖茄子30分钟后,塑化剂迁移量超出国标限值11倍。这类物质在体内代谢缓慢,连续接触6个月即可在肝脏形成不可逆损伤。
先看标识:认准 “可微波”“耐热温度” 关键词
并非所有塑料盒都能承受高温,购买时需重点查看底部的 “塑料回收标志”:数字 “5” 代表 PP(聚丙烯)材质,耐热温度可达 100-130℃,是唯一可安全用于微波炉加热的塑料材质;数字 “1”(PET)、“6”(PS)等材质耐热性差,超过 65℃易变形释放有害物质。
同时要注意盒身是否标注 “可微波加热”“耐热≥100℃” 字样,无相关标识的塑料盒,切勿用于加热食物。此外,老化、破损、有异味的塑料盒,即使标注可微波,也应及时更换,避免材质稳定性下降带来风险。
避开高温场景:这 3 种用法最危险
日常使用中,以下高温场景最易导致塑料盒释放有害物质,务必杜绝:
直接微波加热:未标注 “可微波” 的塑料盒,放入微波炉后温度快速升高,不仅易变形,还会加速有害物质释放;即使是 PP 材质,也需取下盖子(或留一条缝隙),避免盒内压力过大。
盛放滚烫食物:刚出锅的热油、热汤(温度通常超过 80℃)直接倒入塑料盒,会让塑料材质软化,有害物质更易渗入食物,尤其油性食物会加速有害物质迁移。
靠近高温热源:不要将塑料盒放在灶台旁、烤箱边等热源附近,高温辐射会间接提升盒内温度,长期如此会损害塑料结构,降低使用安全性。

正确使用技巧:延长寿命 + 降低风险
除了避开危险场景,掌握正确用法能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储存与加热分离:建议用塑料盒冷藏储存食物,加热时先将食物转移到陶瓷、玻璃容器中;若确实需要用 PP 材质塑料盒加热,需控制时间在 2 分钟以内,中途可暂停搅拌,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避免盛放特殊食物:强酸(如醋、柠檬汁)、强碱(如咸菜、肥皂水)、油性食物(如红烧肉、油炸食品)会加速塑料老化,即使是耐热材质,也不建议长期盛放,尤其不要同时接触高温。
清洁方式有讲究:不要用硬毛刷、钢丝球用力刷洗塑料盒,避免刮伤表面形成细小凹槽,残留食物残渣和清洁剂,下次使用时更易滋生细菌、释放有害物质,建议用软海绵搭配中性洗涤剂清洗,洗完后晾干再存放。
替代方案:这些材质更适合高温场景
若经常需要加热食物,可优先选择陶瓷、玻璃、不锈钢材质的容器:陶瓷和玻璃材质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不会释放有害物质;不锈钢材质耐热性强,适合盛放滚烫食物,但需注意避免长时间盛放酸性食物,防止金属腐蚀。
这些材质虽不如塑料盒轻便,但安全性更高,尤其适合用于微波炉加热、盛放高温食物,长期使用更有利于健康。
结语塑料盒的便利毋庸置疑,但安全使用的核心在于 “辨材质、避高温”。只要牢记查看标识、杜绝危险用法、掌握正确技巧,就能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规避健康风险。若对塑料盒的安全性存疑,不妨优先选择陶瓷、玻璃等更稳定的材质,让饮食安全多一层保障,这也是对家人健康最直接的负责。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