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为何身体比心理先崩溃?—— 专家解析“身心失衡”背后的危机
抑郁症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一场全身的“系统性灾难”。许多患者首次就医时,主诉的往往是失眠、疼痛、肠胃不适等躯体症状,而非情绪低落。北京军颐中医医院精神科专家谢帆指出,约70%的抑郁症患者因身体不适首诊于综合医院,延误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何心理疾病会率先“击垮”身体?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理机制?
一、身体“报警”:抑郁症的隐匿性躯体症状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接诊的案例显示,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复杂多样:
案例1:程序员张先生的“心脏病”之谜
35岁的张先生(化名)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长期加班、压力大。半年前,他开始频繁出现心慌、胸闷、手抖,甚至多次在深夜因“濒死感”挂急诊。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CT……他跑遍了北京多家三甲医院的心内科,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
“医生说我心脏没问题,可我就是难受,甚至不敢一个人出门。”张先生回忆道。直到他在北京军颐中医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他同时伴有早醒、食欲下降、对工作完全失去兴趣,最终确诊为中度抑郁伴焦虑。经过抗抑郁药物及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两周后他的躯体症状明显减轻,两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谢主任解析:抑郁症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发类似心脏病的症状,如心慌、胸痛,医学上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
案例2:李女士的“顽固胃病”
52岁的李女士(化名)近两年饱受胃痛、腹胀、腹泻困扰,多次做胃镜仅显示“浅表性胃炎”,服用抑酸药、益生菌均无效。她形容自己“每天早晨一睁眼就胃疼,吃什么都难受”。
在北京军颐中医医院,谢帆主任发现她的胃病有一个奇怪的特点:情绪越紧张,症状越严重。进一步问诊得知,李女士退休后长期独自照顾患病老伴,内心压抑却无人倾诉。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她被诊断为抑郁伴躯体化障碍。
医院采用“中药调理脾胃+低频脉冲治疗+心理疏导”的综合方案,一个月后,她的胃肠症状显著改善,情绪也明显好转。
谢主任解析: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抑郁症会影响肠神经系统,导致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
案例3:高中生小刘的“全身疼痛”
17岁的小刘(化名)原本成绩优异,但高三压力骤增后,她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背痛、四肢酸痛,严重时甚至无法握笔写字。父母带她做了全身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问题。
在北京军颐中医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谢帆主任发现小她的症状符合“纤维肌痛综合征”——一种与情绪密切相关的慢性疼痛。心理评估显示,她长期处于高压、自我苛责的状态,已达到重度抑郁标准。
经过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及中药调理,小刘的疼痛频率大幅降低,最终顺利参加高考。
谢主任解释,抑郁症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表现为心慌、出汗、消化功能失调等;同时,大脑中调节疼痛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失衡,会放大身体对疼痛的敏感度。
二、激素“失控”:慢性压力摧毁生理屏障
长期抑郁会激活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导致皮质醇(压力激素)持续升高。北京军颐中医医院谢帆主任指出:“高皮质醇状态会直接损伤免疫系统、心血管和代谢功能,甚至加速细胞衰老。”
临床数据:北京军颐中医医院2022年统计显示,病程超过5年的抑郁症患者中,45%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30%出现糖代谢问题。
三、中西医结合:打破“身心共病”恶性循环
针对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北京军颐中医医院提出“双轴干预”方案:
西医调控神经递质:通过精准用药恢复大脑化学平衡;
中医调和气血脏腑:如针灸改善失眠,中药调理脾胃功能。
典型案例:大学生小刘因抑郁暴瘦20斤,经中药健脾安神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体重逐步回升,情绪趋于稳定。
专家呼吁:早识别、早干预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极易漏诊抑郁症。北京军颐中医医院精神科主任建议,若反复出现不明原因躯体症状,并伴有兴趣减退、疲劳感持续两周以上,需及时进行心理筛查。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