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工程学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新乡工程学院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面向区域、行业、产业需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科专业优布局,特色集群强根基。学校对标河南省专业优化调整目标任务,聚焦河南省“7+28+N”产业链体系,根据生源、培养和就业质量,坚持“撤、增、锻、塑”并举,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立足学校办学定位,积极发展新工科专业,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食品、先进装备等社会急需专业发展。三年来,新增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区块链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使学校理工类专业占比上升到53.5%,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省教育厅和学校投入专项建设经费,大力推进省级产教融合专业、民办资助建设专业和校级一流专业建设,强化专业升级改造,注重专业内涵发展,专业特色和亮点逐步凸显。
动态调整重结构,多维评价提内涵。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加大支撑区域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急需专业建设力度;对接2025年“专业+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加强资源配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大新办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推动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支持优势专业特色发展;根据招生、就业和专业评价,对社会需求不强、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缩减招生或停办。三年来,停办、撤销了国际商务、农林经济管理、音乐学等7个专业。
严格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包含“校内专业自评、省级专业评价、国家专业认证”三位一体的本科专业评价体系,连续两年在河南省专业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评价结果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目前,学校正有序推进汉语言文学和生物技术师范专业的二级认证工作。
深耕课堂提质量,创新教学筑栋梁
学校遵循“两性一度”标准,积极推进金课建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强化“知识输出导向”,合理增加课程难度,精炼课程教学内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课程。其中,5门课程获省级特色示范课程、5门思政课程获省级示范“金课”二等奖,同时学校遴选建设了75门优质课程,为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引导全体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能力培养,打造启迪智慧与价值塑造的互动课堂,开展了多次校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教学技能大赛和说课比赛等活动,且在省赛中获得一个特等奖、五个一等奖、七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平台筑基强实践,产教融合育英才
学校出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产教融合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通过1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市厅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产业行业学院和8个民办高校资助专业建设项目及校内191个实验实训室、校外310个实习实训基地,围绕产教融合三个对接,推动“五金工程”建设,有力推动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校依托省级食品绿色加工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酒店数字化运营特色行业学院和教师创新实践流动站,与杭州开元森泊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办“菁英班”,组建校企混编师资队伍,构建“专业共建—课程共授—教材共编—课题共研—实践共导”五维一体协同育人模式,通过“见习—培训—实践”“专业—企业—就业”实践,实现了学生实习和就业全覆盖。
学校与上海科学院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合作,依托省级用户行为意图分析与画像工程研究中心、网络用户行为大数据产业融合创新中心和新材料实验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平台、共享资源,以项目开发、学科竞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