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维权到产业出海,开封片区两案例入选最新制度创新汇编
9月25日,2025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合作交流活动在北京海淀区启幕。会上发布的《2024—2025年重要制度创新案例成果汇编》中,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申报的《创新“放心消费险”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与《聚焦三链融合 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入选。从给消费者维权“上保险”,到帮内陆城市闯外贸新局,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的改革实践正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放心消费险”:给消费维权装个“安全阀”
在创新“放心消费险”的案例成果中有这样一个消费纠纷:一名外地游客通过网络平台预订了开封的民宿并支付房费,凌晨抵达后却因未携带预留电话的手机、没收到入住密码短信,只能临时更换酒店。民宿方坚称已发送短信,双方各执一词,调解陷入僵局。最终,“放心消费险”介入后,保险公司直接向游客赔付了民宿费用,一场纠纷才得以快速化解。
这并非个例。过去,消费纠纷常因“责任难界定”陷入拉锯战:消费者维权流程长、成本高,商家也怕陷入扯皮。为破解这一痛点,开封片区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推出“放心消费险”——由政府作为投保人为消费者“买单”,一旦消费纠纷经调解无法达成一致,且符合“经营者无充分证据自证无责”或“赔付能力不足”等条件,保险公司就会依据市场监管部门出具的认定文件,对消费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保险赔偿。
为让维权更“丝滑”,片区还开发了线上理赔程序:一线执法人员在线录入纠纷信息,辖区市场监管分局出具认定书并上报市监局审核,审核通过后流转至保险公司理算支付。根据损失金额和案件类型,理赔效率被进一步细分:定损额低于1000元的非人伤案件,系统自动审核、实时赔付;1000元至5000元的非人伤案件,保险公司复核后2个工作日内赔付;人伤或超过5000元的非人伤案件,保险公司现场查勘后10个工作日内赔付。消费者还可选择让保险公司“代位追偿”,提前获得保险赔偿。
如今,“放心消费险”已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成为消费维权的“兜底网”。过去可能要走诉讼程序的纠纷,现在靠保险就能快速化解,既降低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也让开封的消费市场更具“安全感”。
“三链融合”:内陆城市蹚出外贸新路径
作为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开封在对外贸易上并无先行优势。2023年7月,开封综保区封关运行,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突破口——片区聚焦物流链、服务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步步把外贸“短板”锻造成“长板”。
在物流领域,开封片区敢破敢立:首创“阶段性物理围网+信息化系统”的区块联通模式,摒弃传统“全封闭围网”的高成本建设思路,通过改造社会道路形成保税物流监管专用通道,搭配电子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将区块验收周期从原计划的5年压缩至1年,节省建设资金3亿元。同时,片区正高标准打造开封国际陆港枢纽,集成多式联运、流通加工、商品配送等功能,计划2025年通车运营。
企业“出海”,服务要跟得上。开封综保区建成了约50万平方米的厂房、仓库、办公用房,企业可“拎包入驻”,大幅减轻非生产性投入;依托“管委会+公司”的管理模式,片区为企业建立“一对一”靶向服务机制,水电气保障、信贷融资、通关便利等难题,都有专员跟踪解决。以通关为例,片区联合海关推出“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还创新“一票多车”模式:整批货物报关后,可分批入关、单车灵活进出区,让企业卡口等待时间减少30%、运输成本降低25%。
产业是外贸的“底气”。开封片区打出“保税+”组合拳,通过“保税+制造”“保税+电商”“保税+文化”等方式,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外贸产业基地,打造以B2B、B2C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发挥开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优势,打造中原首座国际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助力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2024年,开封综保区实现一线进出口值75.5亿元,占全市进出口值的36.9%,同比增长6.6倍,带动开封市外贸增速连续12个月稳居全省第一位。曾经的内陆城市,正加速变身外贸“优等生”。
从守护消费者“小钱袋”,到撬动产业“大外贸”,开封自贸片区的两项创新举措,一个瞄准民生痛点,让群众感受到改革的“温度”;一个聚焦发展难点,释放出城市开放的“活力”。如今,这些“开封经验”被写进自贸片区创新联盟编撰的全国案例汇编,未来将为更多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向。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