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科技学院:以“五聚焦,五着力” 探索民办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新路径

河南省教育厅 时间:2025-09-11 13:10 浏览:

近年来,中原科技学院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依法治校确立为办学治校的基本理念与核心治理方式,在强化党的领导、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制度体系、优化运行机制、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完善监督闭环机制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探索与实践,有效提升了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学院事业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聚焦党建引领,着力铸就治理体系的“定盘星”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把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落实到法人治理结构的各个环节,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三重一大”事项上得到充分发挥。

章程明责,定位清晰。在学校章程中,严格贯彻落实党委政治把关、理事会依法决策、校长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体系,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了党组织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职责权限、参与决策与监督的具体机制,实现了党的领导与学校法人治理的有机统一,为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机制护航,决策科学。学校制定《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和《二级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校院两级协同决策机制。凡属重大事项必由党委先行研究讨论,再按程序由学校理事会作出决定,确保了办学方向不偏、政治红线不越、依法治理不悖。党委不仅“把方向、管大局”,更通过参与顶层设计,在发展战略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深度融合,赋能育人。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制定颁布《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办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多项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实施“党建+思政”“党建+教学”“党建+科研”等创新模式,开展“一学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特色党建项目创建工程,将“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素养提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怀修炼”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使党建工作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果上,有效筑牢了学校治理的政治根基和组织根基。

聚焦制度建设,着力搭建规范运行的“四梁八柱”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原科技学院将制度建设作为依法治校的基础工程,致力于构建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体系化构建。学校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覆盖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资产、后勤等全业务领域的制度体系。近两年来,学校新订制度99项,修订制度75项,定期修订、更新《管理制度文件汇编》,确保学校内部治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常态化教育。学校创新性地开展“制度建设年”“制度宣传月”等活动,通过专题网站、宣讲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解读重要制度,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着力营造“尊崇制度、学习制度、遵守制度、用好制度”的浓厚文化氛围,有效提升了全体师生的制度认同感和规则执行力。

刚性化约束。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制度执行监督与问责机制。明确各项制度的主责部门和执行要求,强化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部门及个人的考核评价体系,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纸面上的制度”切实转化为“行动中的规范”,杜绝了“稻草人”和“橡皮筋”现象。

聚焦运行机制,着力激活高效治理的“动力源泉”

学校以提升治理效能为目标,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决策执行与民主监督机制,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治理架构。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校院两级权责边界,稳步推进“院办校”改革,将人事管理、经费使用、资源配置、专业建设等权力更多地下放至二级学院,管理重心下移,形成学校目标管理、部门协调服务、学院主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基层教学单位的办学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完善职能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重大工作任务建立跨部门工作专班,破解“中梗阻”,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高效工作推进体系。

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全面落实“教授治学”原则,切实保障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学科专业建设、学术评价、教学改革及学位授予等学术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持续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在新校区建设、薪酬绩效改革等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广泛征询师生意见,确保决策过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有效保障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合法权益。

强化依法决策与风险防控。建立并实施了完备的法律顾问制度,学校重要决策、规范性文件出台、重大合同签订均进行合法性审查。强化全流程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物资采购和校园安全风险排查预警机制,将法治思维嵌入管理各环节,有效规避了办学风险,保障了学校合法权益和和谐稳定。

聚焦队伍建设,着力锻造担当有为的“中流砥柱”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归根结底依赖于人的现代化。学校将干部队伍建设摆在提升内部治理能力的突出位置,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管理骨干力量。

系统化培养。构建涵盖新任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管理骨干等多维度的人才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实施“青蓝人才”培养计划,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开展诸如“高校治理结构的重点难点及院系治理的方法路径”“高校中层干部领导力与执行力提升”等专题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开展案例研讨、组织实地观摩,不断提升其依法治校、改革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治理能力。

实战化磨炼。结合新校区重大基建项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业认证、重大教科研活动等实践平台,选派年轻干部参与一线攻坚、挂职锻炼,让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作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同时,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通过“传帮带”、工作复盘等方式,帮助年轻干部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提升履职能力。

严格化管理。持续深入开展以学风、教风、工作作风为核心的“三风”建设活动,将师德师风要求贯穿于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细化完善各岗位说明书,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突出实绩导向,强化监督约束,畅通能上能下渠道,营造风清气正、争先创优的干事创业氛围。

聚焦年度检查,着力构建持续改进的“监督闭环”

学校将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年度检查视为对自身治理水平的全面“体检”,形成了“以查促建、以查促改、以查促管”的良性循环。

主动对标,自查自纠。每年对照年度检查指标体系,主动开展全面的自查自评,深入挖掘亮点,精准查找不足,深刻剖析原因,不回避矛盾问题,勇于揭短亮丑,确保自查结果真实准确。

狠抓整改,务求实效。针对检查反馈和自查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实行销号管理,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将评估检查的压力转化为持续改进治理、提升办学水平的强大内生动力。

固化成果,长效运行。将整改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及时固化为制度规范,融入日常管理,不断完善治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校治理能力实现螺旋式上升。

编辑:HN007

教育 >中原科技学院:以“五聚焦,五着力” 探索民办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