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聚焦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 助推宋文化走向世界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立足开封作为“宋文化故都”的独特资源,将文化传播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系统构建以宋文化为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扎实语言功底、高度文化自信与专业传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创新小学期实践模式,夯实学生国际传播能力
为提高学生国际传播实践应用能力,学校紧紧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任务,创新实施“小学期+文化实践”育人模式,每学年末开设为期三周的小学期课程。围绕开封宋文化,组织学生到开封市博物馆、清明上河园、七盛角等文化核心场景,开展双语讲解、非遗体验、视频创作等实践项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建设发展成就转化为国际受众易懂的内容,推动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传播能力,实现“文化认知—语言转化—国际表达”的能力跃升。
在《口笔译技能实训》《英语新媒体技能实训》等小学期实践课程中,学生走进开封老街巷、非遗工坊、夜市等地,以英语短视频、现场口译、新媒体采访等形式,生动呈现宋文化的当代价值。学生在实践中,既提升了双语表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又挖掘到鲜活的本土文化素材,避免国际传播内容“空泛化”。
今年9月,学生作品《指尖上的汴梁——宋都面塑里的青春传承》凭借新颖的创作视角与高水平的英语讲解,在“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彰显学校在文化传播与外语实践融合方面的育人成效。
深化校媒协同机制,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
学校与省委宣传部指导的河南国际传播中心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自2023年签订共建协议以来,学校已有8位教师入选中心专家团,组建的专业翻译团队累计完成10余万字河南省经济、文化类新闻编译工作,内容涵盖甲骨文研究、八里桥遗址考古、河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河南文旅宣传等重大题材,多篇译作成为海外了解河南的重要窗口。
依托河南国际传播中心短视频账号,学校成立学生视频剪辑小组,聚焦汴绣、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创作系列作品,实现“校园创作—专业平台传播—社会反馈”的闭环运行。学校还联合大河网启动“宋文化英语语料库”建设,建立学生实习实训长效机制,推动教学内容与对外传播需求无缝对接。近年来,学校向国际传播相关领域输送一大批优秀人才,获得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搭建实战服务平台,助力宋文化走向世界
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学校立足开封深厚的宋文化底蕴,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国际传播的独特素材,形成“以文化为核、语言为桥”的传播特色。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国际传播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参与政府外事活动、文化节庆、国际会议等传播任务,累计为数百名国际友人提供博物馆文物讲解、民俗技艺展示等双语服务。
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开封专场活动中,团队克服高温完成精准翻译与文化解说,在开封展区、博物馆、清明上河园等地,生动讲解宋文化与开封历史,获得外宾高度评价。
此外,在中国侨联主办的“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河南集结营、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等活动中,学校志愿服务队以专业双语服务赢得外宾与主办方高度认可,成为宋文化“走出去”的生动载体。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