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科技学院:立足区域融合 深化教学改革 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教育厅 时间:2025-09-30 14:51 浏览:

时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原科技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特色育人体系。学校以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核心,不断增强办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战略引领,系统推进,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学校系统实施以“党建引领、人才汇聚、条件达标、质量提升、特色凝练、治理增效、文化强基、校区建设”为核心的“八大工程”,科学谋划“4321重点工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协同并进。紧密对接区域产业规划,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教育、产业联动发展,构建校企协同、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持续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促进规模扩展与内涵提升相统一、校区建设与教学发展相融合,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锚准定位,明晰方向,服务区域经济锻造应用人才。学校以工科为支撑、新文科为主体,精准对接办学定位和产业需求,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契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的专业领域,系统构建并推进“结构调优、内涵提升、特色凝练、产教融合”四位一体的布局。积极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新兴专业,持续强化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时代适应性与前瞻性。建设成效显著,11部教材成功获批“十四五”河南省规划教材及河南省新工科新形态教材。

立德树人,创新赋能,构建双轮驱动培育模式。学校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四位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核心,秉持“育人为本、守正创新”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和团队精神,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卓越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学校建有省级众创空间和大学科技园,累计服务创新创业团队与科技型企业超百家,成功孵化多家学生创业企业,师生共获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多项,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优化布局,提质增效,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专业新体系。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建设质量与效能。依托信息化与数字化手段,推动学科交叉与集群发展,系统构建了理工、经管、人文、教艺四大专业板块,彰显办学特色。学校机械、土木水利、国际商务3个学科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6个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评“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持续优化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体系。

赛教融合,实战赋能,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涵盖机械创新设计、智能制造仿真、同声传译、全景演播室等各类实验实训平台近350个,建立稳定校外实践基地280余家,全面推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近年来,学生实践培养成效显著,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奖近千项,其中包括国家级A类奖项150余项,多次荣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多项一等奖,并连续四届蝉联全国“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打造区域人才培养新高地。学校实施特色学院建设工程,持续强化重点专业与特色学院双向发力。紧密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电子信息等领域,与河南黄河旋风、许昌远东传动轴、河南森源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及校企研发中心,构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超硬材料制品高性能设计与制造行业学院”成功获批“河南省省级特色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成功获批“河南省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学校与黄河旋风的合作模式入选“河南高校百校百企协同创新示范案例”,成为全省产教融合标杆。学校通过持续强化专业建设与产业学院协同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打破学科壁垒,面向产业链精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形成校企双赢、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编辑:HN007

教育 >中原科技学院:立足区域融合 深化教学改革 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