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小学春秋假怎么休
在中小学阶段实施春秋假制度,是世界多个国家采取的一项调整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实现学生多元学习和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制度。春秋假期的设计意图、内容筹划和假期时机,不仅是这些国家教育理念的体现,还能折射出各国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多样性。
循育人规律,纾工作学习压力
世界不少国家都将春秋假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制度顶层设计,主要设计意图为遵循育人规律,纾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压力。
一方面,春秋假期的总体设计意图是将学生从学校整体学期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例如,新加坡中小学春秋假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到春季学期从1月初一直持续到5月底,周期过长,通过在3月中旬设置持续一周的春假,就可以在学期中建立一个缓冲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德国的学校也在其比较紧凑的学期过程中,安排春假来平衡教与学的节奏。
另一方面,不少国家将春秋假期定位为“桥梁假”,学校和教师可以有时间对教学设备进行维护、对教学进度和方案进行调整,为后半段学期的教学和学习工作做好准备。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教学反思、获得适度休整,从高强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缓解出来,获得身心的休整,提高教育教学效度,提升职业满意度。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一年分为4个学期,第一学期从1月底开始,4月初结束,随后是两周的秋假,第二学期则从4月中旬到6月底,第三学期从7月中旬到9月底,之后是2周春假,第四学期从10月中旬到12月。春秋假期作为衔接性的小假期,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教师身心疲惫的缓解建立缓冲期。法国则将假期视为“天赋人权”,中小学春秋假期的设置让学生从小就体验这种融合育人规律的文化,享受假期带来的愉悦生活。
享自然休闲,获劳动体验
从各国春秋假期的活动内容筹划来看,主要是户外活动和家庭聚会等较为轻松的活动,主张学生走出校门,从课堂和校内紧张的学习节奏中解放出来;同时,也鼓励学生接触社会、增长见识,在休闲中获得成长。
各国春秋假期的活动内容呈现出户外为主、动态多元的特征。例如,德国放春假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进行户外踏青、远足、烧烤、野餐等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去观察和融入大自然。英国的学生在春假期间会选择去欧洲大陆,如前往荷兰库肯霍夫郁金香花海、法国普罗旺斯早春花田等地踏青赏春。
一些国家的春秋假期活动内容安排,还延续着农业时代“春耕秋收”的习俗,学生会在参加家庭聚会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做家务。例如,德国的秋假有时候也称为“马铃薯假”。虽然农业现代化减少了人们的体力劳动时间,但是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一定的劳动,与家人一起体验收获的快乐。俄罗斯秋季假期正值俄罗斯最美的“金色秋天”,学生常常会前往森林采摘蘑菇或参与民俗节庆;春季假期则用于举家踏青和庆祝节日等活动,体现了融入户外大自然和注重家庭文化的特征。
合四季时令,融传统文化
在春秋假期制度设计过程中,时机的把控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世界多个国家在春秋假期的制度设计和时间安排上,基本上遵循着契合自然季节时令和传统节假日节点的原则。
例如,英国的春假通常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学生会参加如彩蛋狩猎、面包烘焙等庆祝活动;秋假期间,英国各地会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伦敦的哈利·波特制片厂、乐高主题游乐园开展的相关活动,学生和教师均可参与其中,感受节日和特色文化氛围。
德国春假和秋假的时间安排与地方或全国性传统节日衔接,既避免假期与节日冲突,也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文化传承。春假期间,学生可参与当地社区的节日、聚会游行活动;秋假期间,学校会组织手工活动,如制作南瓜灯装饰等,家庭则会带孩子参加社区“不给糖就捣蛋”活动,部分城市如科隆、慕尼黑还会举行主题游行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安排春秋假时,为促进家庭团聚和旅游消费,德国各联邦州会错开假期时间,既避免了人员扎堆出行,也推动了德国各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陈殿兵系该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 第09版
作者:陈殿兵 朱珺琦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