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航空职业学院:“三维赋能”精准培育空天技能人才
近年来,信阳航空职业学院紧扣我省航空航天产业崛起战略,以“专业建在产业上、课堂设在岗位上、人才育在需求上”为核心逻辑,探索形成“专业体系双轮驱动、产教融合深度赋能、实战教学精准筑基”的人才培养模式,累计为行业输送3万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构建“航空+航天”双轨专业体系,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精准对接
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业。信阳航空职业学院立足河南航空航天产业布局,打破传统单一专业建设思路,以“补位产业缺口、强化特色优势”为导向,构建起协同互补的“航空+航天”双专业群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航空专业群建设上,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维修—运输—服务—管理”全链条专业布局。以省级示范性骨干专业——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为核心,创新“双线并行(理论+实操)、三证融合(学历证+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三化塑形(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培养模式,将民航局最新技术规范、企业岗位核心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开设“航班模拟保障”等跨专业实训项目,提升学生综合适配能力。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8%。在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学校精准研判人才缺口,率先布局航天专业群,填补河南省高职院校航天类专业空白。开设卫星遥感与应用、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等前沿专业,构建“基础课程+核心技术+行业应用”三级课程体系,与商业航天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将真实项目(如遥感影像解译、卫星导航调试)纳入课堂教学。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实践的关键在校企协同。信阳航空职业学院坚持“以产定教、以教促产”,针对航空、航天两大领域的产业特性,构建差异化、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模式,牵头成立河南省航空职业教育集团及河南省低空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探索实践政校行企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教学—生产—研发”三位一体发展。对于成熟的航空产业,学校推动合作从“企业参与”升级为“深度共生”。通过“订单班”定向培养,与南方航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等企业共建156个“教学工厂”和“技术服务中心”,将航空零部件加工、设备维修等生产线引入校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真实生产,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订单班毕业生60%以上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对于新兴的航天产业,学校采取“高起点对接、全方位合作”模式,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行业龙头实施战略合作。双方共建“航天装备实训中心”,配备卫星模拟终端、导航信号模拟器等先进设备;联合编写《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等特色教材,将企业技术标准和岗位要求全面融入教学;推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学生在校即可参与企业技能竞赛、考取航天特种作业证书。
升级“虚实结合”实战教学体系,筑牢技能人才立身根基
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既要“懂理论”,更要“会动手”。信阳航空职业学院以“课程对标岗位、实训衔接生产”为核心,构建“虚实互补、内外联动”的实战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练就“上岗即上手”的硬本领。在课程改革上,推行“岗位能力模块化”教学。航空专业将民航乘务员、飞机维修师等岗位核心能力分解为12个模块,实操课时占比提升至60%以上,重点强化“航空应急处置”“飞机故障诊断”等实用技能训练;航天专业紧跟行业前沿,邀请航天科工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开设“商业航天运营管理”“航天装备故障排查”等前沿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最新技术。
在实训平台建设上,学校打造“校内实景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立体网络。校内建成238个实训场所,配备全尺寸波音737模拟机舱、无人机实训基地、航天VR虚拟实训系统等高端设备,可开展客舱服务、航天装备拆装等全流程、高仿真实训;校外与326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每年组织数千名学生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锤炼技能、熟悉行业规范。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