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精耕细作关键课程 春风化雨立德树人
河南城建学院始终聚焦内涵建设,强化铸魂育人使命担当,紧盯关键课程建设,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稳步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紧盯质量抓改革,关键课程“新”起来
坚持问题导向。学校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教学要求和学生诉求,强化教学全流程管理,根据存在的问题统筹确定改革重点,调整优化改革措施。依托教研室每学期集中开展学情调研和学生座谈,抓实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梳理社会热点焦点,收集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建立学生常见问题清单,贯通学理、道理、事理,有针对性地推进改革,提升教学的深度、广度、温度。
强化数智赋能。重视教师数字能力培养,举办AI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常态化开展数智思维教育、AI技术应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等培训学习,着力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强化数字化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指导学生开发“数字人”应用,嵌入课件视频制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协助处理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以新技术新方法新形式让思政课“潮”起来,提升了课程吸引力。发挥智慧教学平台优势,组织教师制作思政微课,遴选学生优秀视频作品,加强思政课教学数字资源库建设。
突出实践育人。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统筹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依托课程动态调整设置实践选题,开展优秀实践报告评选表彰;指导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展现青春风采;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学生学习成果展演汇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认同,深化对社会的认识了解,增强和展现学生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自觉和担当。
聚焦特色抓内容,课堂教学“活”起来
根植中原大地,讲好河南特色思政课。组织教师实地走访、深入研究中原沃土孕育的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讲好讲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动人故事,讲清讲明党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以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立足建设行业,讲好城建特色思政课。结合河南城建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专题,引导学生融入职业道德、工程伦理、工匠精神教育。邀请建设行业的道德模范、能工巧匠、优秀校友走上讲台,讲奋斗成长故事,谈工作心得体会,以先进楷模教育激励、引领启迪学生爱国为民、砥砺奋进、敬业奉献。
探索馆课结合,讲好史论融合思政课。牢固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在河南工运史馆、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馆、马克思主义文化馆等红色场馆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同红色教育场馆协同,把思政课堂搬进场馆,组织学生进场馆、受教育,推动馆课结合,讲好红色故事,以史实史料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依托馆课结合,“思政课‘四史’综合实践”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围绕课程抓协同,育人合力“强”起来
强化课程协同。以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举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研讨会,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势和引领作用,与专业学院密切协作,共同建立了涵盖各类课程共计7000多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实施“思政课教师+专业学院”结对行动,思政课教师固定联系专业学院,参与专业学院课程建设、教研活动等,在双向奔赴中增强育人实效。
密切校内协同。学校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党委宣传部协同,系统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对接校园文化体系,深化文化育人;与党委学工部协同“五育”并举数据,将思政课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以学生行为表现对接思政课教学;与校团委协同,依托课程设立思政课暑期实践专题,将实践成果与思政课实践作业打通认定,2024、2025年有87支学生团队揭榜实践。
重视校际协同。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联合所在区域高校成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开展结对提升行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现场观摩、教学研讨,相互学习借鉴,推动资源共享,协同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形成了区域高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编辑:HN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