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打造“1145”智慧管理新模式 全面提升学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质效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双一流”创建提供有力支撑,河南理工大学围绕学生安全管理,以数字化管理为引领,创新构建并全面实施“1145”学生宿舍智慧管理新模式,即锚定“一个核心”,打造“一个中枢”,健全“四项机制”,实现“五大成效”,着力构建“全时段覆盖、全流程闭环、全方位育人”的宿舍安全管理新格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筑牢坚实屏障。
锚定“一个核心”: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始终将“学生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置于首位,将学生的生命健康与人格成长作为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生宿舍管理不仅是安全防线的构建,更是育人阵地的延伸。学校聚焦“学生夜不归宿”难点与风险点,致力于超越简单的“管住人”,转向更深层次的“育好人”,旨在通过系统性管理,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担当与自律精神,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
打造“一个中枢”:建设智慧驱动的管理平台
按照“数字赋能、精准管理、协同育人”的工作思路,学校战略性研发并部署“河南理工大学智慧宿管系统”,将其打造为宿舍安全管理的“智慧中枢”。该系统深度融合学工、教务、门禁等业务系统数据,实现对学生行为动态的实时感知、智能分析与精准研判,形成“数据驱动决策、智能赋能管理”的管理新形态,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供核心支撑。
健全“四项机制”:形成闭环运行的管理体系
围绕智慧宿管平台,学校系统建成四项环环相扣、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形成有机衔接、运转高效的管理闭环。
智能监测,全天候预警机制。高效打造“数据驱动”的主动预警系统,通过部署“人脸识别+红外感应”双模态技术感知网络,进行无感、自动监测,并与请假、学籍异动信息进行智能比对,系统对风险进行自动初筛与精准预警,确保潜在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时间响应”。
网格定责,全链条压实机制。有力构建“学校—学院—辅导员—班级—宿舍”五级管理责任链条,将各级职责深度嵌入工作流程,系统分时段、分责任自动进行任务推送,比如及时归寝温馨提醒、未归宿学生名单、风险预判报表等,实现责任压力的精准传导、履职行为的全程留痕、管理效能的实时可评。
分类干预,全过程引导机制。严格建立“学院快速响应、学生处复核把关”两级研判与联动处置路径,对系统预警作出快速响应。学院负责查明学生未归真实原因与具体去向,并及时上报。学生处进行复核,综合判别情况属性,实施分类处置,确保管理举措既有制度的刚性,又有人文的温度。
联动考评,全方位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学生行为约束、辅导员履职评价、学院绩效挂钩”三位一体的考评应用体系。按照规定对学生进行教育、处理,压实辅导员责任,考核履职尽责能力,并将学院管理成效纳入年度核心绩效指标,树立以实干为导向、以效能为标准的管理氛围。
实现“五大成效”:彰显系统管理的育人价值
建设智慧宿管平台、健全管理体系,目的是推动学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实现“五大成效”。
安全基底更加坚实。智慧宿管系统自投入运行以来,学生夜不归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发生率创历史最低,学生宿舍的安全秩序也随之显著改善。
管理效能系统提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减负增效,使辅导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深度引导和精准帮扶中,管理资源实现集约高效利用。
学生素养持续向好。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过程,有效强化了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遵规守纪、文明住宿已成为学生的行动自觉。
预控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对异常数据的深度挖掘与趋势分析,实现了对潜在风险的早期识别和主动干预,实现管理触角的前伸与精准覆盖。
协同格局全面夯实。该工程有效打通了学生工作、安全保障、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多部门业务协同,形成了信息互通、职能互补、力量互动的“大安全”管理新格局。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