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聚焦”“三融合” 当好产业发展“战略合伙人”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制造强国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紧跟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升级和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变革趋势,通过“三聚焦三融合”,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出一条从“并肩作战”到“价值共创”的军工特色发展之路。
聚焦“平台共建”融合资源要素,构筑协同发展“共同体”
集群联动,织密产教融合“一张网”。学校充分发挥军工特色优势,牵头成立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河南国防科技工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组建全国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与遥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南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推进“一体两翼”建设,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衔接和深度对接。
实体运行,打造校企合作“样板间”。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先后成立航天装备制造产业学院、比亚迪产业学院等10个产业学院。创新构建“一(专业)群一行业、一(学)院一品牌;一专(业)多名企、一人多技能”的“一精多能”实践体系,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实现精准对接和双向赋能。
校地共生,拓展服务区域“新空间”。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与南阳市方城县共建新校区,构建了“协同创新、一体发展、共建共赢”的校地合作模式。通过整合校地优质教育资源,高效能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聚焦“人才共育”融合教育教学,锻造能工巧匠“孵化器”
专业群动态适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侧”。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紧密对接军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需求,将专业整合优化为11个专业群,形成以工科专业为主体、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重点、以军工专业为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作为第一期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带动形成了“国家引领、省级支撑、校级跟进”的品牌引领、梯级发展专业群建设体系。
培养模式持续创新,无缝衔接未来“工作岗位”。创新实施“产业学院—职场学堂—虚拟课堂—企业车间”的“四阶三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军工企事业单位用人满意度连续三年超95%,培养了一大批“精操作、懂军工、能创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教学资源校企共创,共同制定人才“能力标准”。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设置、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质量评价、教师培养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近五年,校企联合组建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70余个,联合完成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50余项、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2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规划教材26部,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建成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优质资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育训并举多方协同,擦亮军工育人“鲜亮底色”。坚持育训并举,构建了以军工行业培训为主导的“五位一体”培训工作体系,年均培训3.8万人次以上,助力产业工人队伍由“工”变“匠”,获得“全国高职院校服务典型学校”称号。将军工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27家军工企业共建“大国工匠讲堂”,构建“产业链+教育链+思政链”三链融合机制,开发“精密制造中的工匠精神”等18个实训思政项目、“数控机床精度哲学”等12个产教融合思政案例库,着力培养具有“忠”“毅”品性、“严”“细”作风、“精”“优”质量观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聚焦“技术共研”融合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动力源”
攻坚核心技术,攻破“卡脖子”难题。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建成省部级科研平台11个。以平台为载体,以“项目+资源+教学+技术”形式,在导弹引信复杂工艺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和永磁同步电机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完成市厅级及以上项目558项,新增国家专利555项,展现了强大的技术攻关能力。
推动成果转化,释放“产学研用”效能。组织教师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专利许可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高端技术应用。校企联合开展多次冲击试验台研发等军民融合项目150余项,横向技术交易到账额4339万元,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17亿元,实现了知识价值到市场价值的高效转化。
共建高端智库,织就“军民融合”创新网络。学校先后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共建“航天军民融合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航天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联合省内外多家军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全国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产教融合联盟,发起成立中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联盟,共建北斗南阳分中心和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为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军转民”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编辑:HN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