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师范学院:激活创新创业引擎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日前,商丘师范学院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国赛金奖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学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坚持“全覆盖培养、全过程指导、全链条孵化”的工作思路,持续完善“135”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系统构建具有商师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理念先行:铸就创新人才培养之“魂”
学校始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摆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全局高度进行系统谋划。学校党委和行政强化顶层设计,确立“融合育人、全链条培育、服务地方”的教育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破学科与部门壁垒,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构建从“创意激发”到“项目孵化”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以高水平赛事为牵引,注重普及性与卓越性并重,营造“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的良好生态。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师生立足地方产业实际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本次金奖项目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正是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
路径清晰:铺设创新人才成长之“桥”
学校探索构建“课程为基、竞赛为引、平台为托、孵化为果”的四维协同培养体系,为创新人才成长铺设坚实桥梁。
重构课程体系,夯实创新“动力源”。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双创课程”三位一体为框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播撒创新思维种子;鼓励教师挖掘专业课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专创融合”案例库,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创新意识;同时开设创新方法、设计思维等选修课,满足学生深度学习需求,夯实创新“动力源”。
强化以赛促创,打造优质“项目库”。将高水平学科竞赛作为检验创新教育成效、锤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一环。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顶级赛事为龙头,构建全覆盖竞赛体系,确保学生广泛参与、深度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合各二级学院,提前一年遴选“种子项目”,配备校内外双导师,提供全方位支持,进行精细化打磨,打造优质“项目库”。
搭建多元平台,构筑创新实践“练兵场”。打造“一站式开放共享”实践平台,高标准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YOUNG创谷众创空间”,依托各学院实验室、工程中心建立70余个“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形成“1+N”专创融合实训平台布局。同时,与惠丰钻石、牧原集团等企业共建“金刚石微粉产业研究院”“高效智慧养殖产业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和实习实践基地,将真实的生产研发环境转化为学生创新实践的生动课堂。
贯通孵化链条,打通成果“最后一公里”。高度重视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帮助优秀项目从课堂实验结果走向落地转化成果。设立专项孵化基金资助市场前景好、技术成熟度高的项目,定期举办“项目路演会”“资本对接会”,邀请企业家、行业专家为项目把脉问诊、对接资源。为创业团队提供公司注册、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并推荐入驻地方创业园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全力护航学生创业梦想。
方法精准:锻造创新项目脱颖之“刃”
学校坚持系统思维,注重方法创新,以精准有效的育人举措推动创新项目提质增效。此次金奖项目《智声融创——LED专用智慧影音4.0沉浸声音频系统》的成功,是学校“跨学科融合、多导师协同、真问题驱动、全周期打磨”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项目团队由汽车服务工程、通信工程、财务管理、法学等多专业学生组成,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实现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商业运营的有机协同,充分彰显学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成效。学校组建由专业教师、商科教师和企业导师构成的“多元化导师组”,从技术攻关、商业模式到产业应用提供全过程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项目坚持“真题真做”,选题源于与宁波音王集团的合作需求,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百余次调研与技术迭代,确保成果具有现实价值和转化潜力。备赛过程中,建立“模拟答辩—专家问诊—优化提升”的闭环机制,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多轮精准打磨,助力项目持续完善、精益求精。
(商丘师范学院 供稿)
编辑:HN007